新闻网讯(通讯员高伟、易大方)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下,经过全校教师的奋力拼搏和科研处的精心组织,今年我校科研工作稳步推进,科研进展形势喜人,纵向科研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。继院长徐勇民的《楚美术暨中国先秦南方美术形态研究》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,近日从省教育厅又传来喜讯,副院长许奋的《科技图像研究》项目被批准为2012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团队计划项目,李梁军教授的《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》等14项课题被批准为教育厅科研项目。此外,张昕教授的《鄂东传统编织工艺形态研究》获得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立项。 2012年,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,科研处高度重视,精心组织,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,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申报。目前,我校共获得纵向科研项目19项,项目经费达46万元,其中国家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,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团队计划项目1项,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,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项,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1项,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。
今年我校项目申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:一是项目立项质量较高。今年我校获得省部级项目3项,创新团队项目1项,项目的层次、权威性和影响力较大,显现了我校科学研究的实力和水平。二是项目涵盖学科面广。立项课题涵盖了绘画、设计、美术学理论和公共课等学科范围,特别是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项目纷纷取得突破,反映了我校在学科建设、结构优化、人才培养、突出特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三是青年项目取得突破。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,今年青年教师课题的申报和立项数量都较过去都有大幅度提高,表明我校学术梯队建设取得了成效,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正在稳步提升。四是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培育卓有成效。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学术团队建设的力度,积极培育有价值的研究项目,一大批年轻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。今年课题立项的层次涵盖了教育部、省社科基金、教育厅三个层次,再加上即将发布的校级科研项目和校级学术出版资助项目,对于夯实研究基础,培育高质量研究,申报高层次课题具有促进作用。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立项名单如下:
序号
|
项目类别
|
项目编号
|
项目名称
|
项目负责人
|
1
|
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
研究项目
|
12YJA760078
|
楚美术暨中国先秦南方美术形态研究
|
徐勇民
|
2
|
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团队计划项目
|
T201211
|
科技图像研究
|
许奋
|
3
|
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
|
2011LW009
|
荆风楚韵——远去的民间手工艺术
|
陈日红
|
4
|
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
|
2011LW041
|
湖北红色资源发掘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
|
吴小莲
|
5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
|
D20122101
|
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
|
李梁军
|
6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
|
D20122102
|
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
|
吴小莲
|
7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
|
D20122103
|
从诗词印跋看明清人物画的民族内涵
|
李峰
|
8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
|
Q20122101
|
营造多维视觉信息时空之美——视觉信息图表设计应用研究
|
王薇
|
9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
|
Q20122102
|
艺术设计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应用研究
|
戴萌
|
10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
|
Q20122103
|
影视服装与流行服饰文化现象的研究
|
李海兵
|
11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
|
Q20122104
|
湖北省高速公路户外广告的现状调研与发展规划研究
|
袁小山
|
12
|
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
|
Q20122105
|
动画艺术创作中的人本思想
研究
|
叶幼天
|
13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
|
2012D015
|
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精神文明的支撑作用与支撑体系研究
|
曾宪刚
|
14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
|
2012D016
|
影视服装与流行服饰文化现象的研究
|
李海兵
|
15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
|
2012Q010
|
基于人本主义视角对动画主体的解构研究
|
叶幼天
|
16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
|
2012Q011
|
20世纪湖北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
|
陈日红
|
17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
|
2012Q012
|
中西绘画论争影响下民国美术教育思想研究
|
喻琴
|
18
|
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研究项目
|
2012Z005
|
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课教学设计研究
|
吴小莲
|
19
|
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2012年度项目
|
|
鄂东传统编织工艺形态研究
|
张昕
|